关于"标签化"的思考

死线 发布于

何为标签?

标签有着很广泛的定义,你甚至可以把所有的「名词」及其「属性」都归纳为标签,本文的着重点是与「人」相关的属性标签。如果你觉得这个概念太抽象的话,具体一些,比如你觉得某个人「懒」,或者认为自己是个很「随性」的人,这些都可以认为是你在为他人和自己打上标签。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打标签?

说到标签让我想起高中时期数学老师经常教育我们不要有「约定束成」(方言,不知道怎么转换成文字,多半是错的 = =!)的思维定势,因为那时候绝大多数的错题都是来源于这个习惯,大家看到题就以为是做过的原题,结果发现这是远远超过「人生三大错觉」以上的存在,然后都顺利「扑街」,所以「贴标签」是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打标签这种行为自古有之,只是在现代社会尤为突出,究其根源是因为「信息爆炸」导致的,我们无时不刻在接收远远超过自己「知识储备」的信息量,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又必须去判断一些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事物」或者「人」,这时候我们只能去通过既有的「标签」去判断其恶劣。比如你现在马上需要参加高考挑选学习资料,但是这类学习资料实在是多如繁星,这时候有选择困难症的你只能通过自己的「经验」或「先验知识」去给这些书分类,或者询问周围的同学的评价,然后去给这本书打上「标签」;之后当别的人问起你这本书如何时,你还是会立马说出这本书「很好」或者「很差」,哪怕你从未使用过这本书。

很多人喜欢打标签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懒」,没错,就是「懒」。有人说懒是万恶之源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懒惰」在七宗罪里也确实能排的上号:

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

打个比方:你想认识一个同事,因为第一面的印象还不错,但是你由于觉得去沟通太过麻烦,转而去向别的较为熟悉的同事去了解他的信息。然而不幸的是你问的这些人刚好因为嫉妒他的「才能」而恶语相加,认为他「不合群」或者「目中无人」,此时的你因为「懒于交际」,给他打上前两个本不该属于他的标签。你可以发现七宗罪这些条目往往是通过「连锁」来产生「恶」的。

所以,很多人喜欢打标签只是为了「方便」和「懒」,说白了就是对「信息爆炸」的一种变向妥协。

标签分类

我一般给标签分为三个类型:「伪标签」「半伪标签」「实标签」

伪标签

这类标签是指有些明明不符合事物或者人的属性,却根据「主观印象」或者「动机不纯」强加给对方或者自己的标签。比如上文提到的因为「嫉妒」而故意中伤同事给打上虚假的标签,再比如有些人文学素养极其欠缺却非要给自己打上「文艺青年」的标签。

半伪标签

这类标签是指有一定的理由却未经证实的一种标签,恐怕也是大家很熟悉的一类,最出名的就要属「星座」和「血型」了。比如你是个「处女座」,恭喜你以后多半就被打上「洁癖」以及「完美主义」的标签了。其实我对这种判断标准一直持中立的态度,毕竟我也摸不清其中的道道,但是过于笃信这种「半伪标签」很明显是一种不太理性的行为。

实标签

这些标签往往在字面上是符合事物的实际属性的,但是其「发散」的「子标签」却往往会引起很多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毫无疑问在三种标签里排列首位。较为出名的就是「地图炮」,比如「X省人」或者「城市人」「农村人」之类,还有就是更为细化的带有特定属性的「凤凰男」、「城市女」、「90后」、「死宅」之类的这些都属于实标签。因为这些往往确实是某个事物的「实际属性」,你不能说因为社会一提到「90后」就想到「不靠谱」、「没责任感」这种负面的「子标签」就否认自己是「90后」。而且其实「90后」这些发散的子标签也不尽是这种负面标签,也有「思维活跃」「视野更宽」这种正面的子标签,所以对于个人而言,是否实际符合这些子标签往往取决于自己,而非这些「标签」本身。

标签化引发的问题

有一个名词叫做「标签效应」,网上给予的定义是: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引起这个现象的在上述的三种标签方式下都有,而且这种标签化现象在生活中特别常见,就三种标签分别举个例子,让大家感受一下标签化的威力:

  • 伪标签:某人因为某个原因在一个充满敌意的环境中被「孤立」而被中伤贴上「不合群」的伪标签,即使之后被换到一个充满善意的环境中,仍然不愿意与人沟通与交流,从而从伪标签转化为实标签,这人不是我哦~~
  • 半伪标签: 某人因为用「阴历」去敲定自己的星座为「狮子座」,认为自己「勇敢」,「受人爱戴」,然后喜闻乐见的发现自己原来是「处女座」,最后沦落为一个「洁癖」,这人真的不是我哦 = =!
  • 实标签: 某人因为「差学校」出身一直感到很自卑,来到名校读研之后仍然摆脱不了阴影,认为自己能力差,智商低,永远无所成就,结果自暴自弃,整天浑浑噩噩度过,结果真的一事无成。这人真的真的不是我哦,都说了不要用这种眼光盯着我…….

解决之道

标签化正在影响着很多人,并限制着他们的思考方式,而导致这些人局限在一个封闭的自我认知里而长期得不到本应有的成长。当然这并不是没有解决方法,虽然做起来非常的困难。

独立思考

以我自己的经历来看,周围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绝对不超过5%,而且这些人往往都更易于变成同一环境的佼佼者。关于「独立思考」很难定义,我认为「独立思考」就是在判断之前必然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思考」在里面,而不是被周围人的评价或者是大环境所影响而匆忙地下论断。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独立思考」所用的「主观思考」绝对不是说简单地拿过去的「经验数据」去「机械地」统计得出结论下判断,而是会加入「情感」「理想」「人性」等更为「复杂的机理」去「综合地」判断。所以我说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独立思考」是个十分「人性」的概念,而人是最复杂的,你甚至连猜测都难以做到。由此你应该能体会为什么大多数人「懒」得去思考,因为那不是一件易事。

将标签转化为工具

我反对标签化的判断,但并不是说标签就一无是处,由上述「独立思考」的概念也可以看出,单纯地一味地去依赖「独立思考」去判断每一件事,你多半得累死。「非黑即白」的论断往往都是错误的,既然没有事情是「纯黑」的,我们干嘛不将它「漂白」。于是我们可以将判断过程分为两段:

  • 尽量的根据自己的「先验经验」以及周围的「人为评价」去给事务贴上「未筛选的较为靠谱标签」。
  • 对于筛选出的标签并不予以信任,而是去「动脑子」考虑这些「标签」的细节。
  • 去「实践」,要资料的就去查资料,要沟通的就去沟通,要自省的去自省,否则上述两条并没有意义。

结论

「贴标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已经习惯性地只去靠「数量有限」标签去判断多样纷繁的世界,扼杀「可能」、扼杀「人性」机械的去思考,去生活,这样的人与游戏中的「NPC」何异呢?所以去思考,去挣扎,重新变为生活中的Player吧!

第一次写这么长的文章,花了三个小时,题图随便用bing找的,就到这吧,8~~

题图

emoji表情